科别:百合科
学名:Tulipa
别名:洋荷花、旱荷花、草麝香、郁香
英文名:Tulip
国花:荷兰国花、土耳其国花、阿富汗、匈牙利
特征:原产地从南欧、西亚一直到东亚的中国东北一带的具球茎草本植物,花期普遍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花单生茎顶。大形直立,林状,洋红色,基部常黑紫色。花瓣6片,倒卵形;雄蕊6,离生;花柱3裂至基部,反卷。花型有杯型、碗型、卵型、球型、钟型、漏斗型、百合花型等,有单瓣也有重瓣。花色有白、粉红、洋红、紫、褐、黄、橙等,深浅不一,单色或复色。
拍摄地点: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的花穹(2013年郁金香花展)。
科别:夾竹桃科
学名:Plumeria obtusa
别名:鸡蛋花、蛋黄花、庙树、塔树、印度素馨、大季花
英文名:Mexican frangipani /Pagoda Tree / Temple Tree
特征:原产中南美洲地区,如佛罗里达州、墨西哥、巴西等,现已广泛散布东南亚地区。拉丁学名Plumeria obtusa。Plumeria一词来自16世纪法籍植物学家Charles Plumier,为他当时记录新大陆的动植物所做出的贡献取名此植物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与深远影响。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之一而被广泛栽植,故又名“庙树”或“塔树”。在印度、泰国、以及峇厘文化等里头已普及化,连爪哇文化里头的Pontianak(意指女鬼)也利用此花香勾人上当。印尼人特爱缅栀花,几乎每一家人都种一棵缅栀树,尤其是峇厘岛,他们把干缅栀花制成香皂,沐浴露,甚至提炼成香水或香精。它不只是中美洲尼加拉瓜的国花,也是老挝的国树,还有很多其他的荣誉说之不尽。缅栀树不高,五至十米左右,叶缘呈椭圆,外白内黄,乍看之下像蛋黄,因此也俗称鸡蛋花,但一般人通常指的鸡蛋花是Allamanda,一些文科为避免混淆,另取名钝叶鸡蛋花。缅栀花属夹竹桃科,单单缅栀花属属下就达300多种,花朵颜色各异,从粉红到深紫,从单色到紫黄橙三色合一,各自挥洒自己的调色板,各自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但唯独白色缅栀花奇香无比,在夜里发出香气,不只扣人心弦也引来“坟墓树”之名,斯里兰卡人称此花araliya,也有此意。
拍摄地点:新加坡滨海湾花园。
在新加坡,缅栀花很常见,在各个花园和住宅区的走道旁都能见到它的踪影。缅栀花凋谢时花瓣都在完好的状态,有些旅客会随手捡起来插在头上当装饰,有些被拿来排成奇特的造型,很有趣。
科别:茄科
学名:Petunia
hybrida
别名:碧冬茄、 矮喇叭、番薯花、毽子花、撞羽朝颜
英文名:Petunia
特征:原产南美洲、阿根廷的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粘毛,茎基部木质化,嫩茎直立,老茎匐匐状。单叶互生,卵形,全缘,近无柄,上部叶对生。花单生叶腋或顶生,花较大,花冠漏斗状,边缘5浅裂。花朵色彩丰富,花型变化颇多,已成为重要的盆栽和花坛植物。按花型分有:大花(10~15㎝以上)、小花、波状、锯齿状、重瓣、单瓣。
拍摄地点: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的花穹。
我曾经疑惑如何区分矮牵牛与牽牛花,上网寻获的答案是牵牛花属于旋花科牵牛属的一年生蔓性缠绕本草花卉, 全株具有短毛。矮牽牛是属于茄科牵牛属的多年生草本,因为花型象牵牛花,而且比较起来矮小多了而得名,但是它和牵牛花一点关系都沒有。牵牛花的花期在秋季;花色为纯色。矮牵牛的花期长达数月(5~7月),花冠喇叭状,花形有单瓣、重瓣、瓣缘皱褶或呈不规则锯齿等,花色有红、白、粉、紫及各种带斑点、网纹、条纹等。
科别:菊科
学名:Dahlia
imperialis
别名:树形大丽花
英文名:Imperial dahlia / Bell tree dahlia
特征:原产于中美洲的多年生草本。株高2~5.5米。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花有白色、淡紫色、紫色等。花期暮春至秋季。适用于花境、花坛,亦是装点庭园的良好材料。
拍摄地点: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的花穹。
科别:鸭跖草科
学名:Rhoeo
discolor / Rhoeo spathacea
别名:紫背万年青、紫锦兰
英文名:Oyster Plant / Moses in a boat
特征:原产墨西哥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短,叶密生成束抱茎,叶剑状,重叠,叶面青绿色,背面紫色,花白色,腋生于两片河蚌般紫色萼片内,极像婴儿的摇篮。花丝上有白色长毛,是室内常见栽培的观叶植物。花期8-10 月。花叶具有药用价值。
拍摄地点:新加坡裕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