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别:姜科
学名:Curcuma longa
别名:黄姜
英文名:Turmeric
特征:原产于热带泰米尔纳德邦、印度东南部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所磨成的深黄色粉末为咖喱的主要香料之一,也用在南洋料理,尝起来味苦而辛,带点土味。主成分姜黄素(curcumin)具有一些医疗保健的效果,因此姜黄也出现在中医药材中。根茎发达,成丛,分枝呈椭圆形或圆柱状,橙黄色,极香;根粗壮,末端膨大成块根。株高1~1.5m,根茎很发达,根粗壮,末端膨大呈块根。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叶顶端短渐尖。苞片卵形或长圆形,淡绿色,顶端钝,花冠淡黄色。栽培或野生于平原、山间草地或灌木丛中。
拍摄地点:新加坡植物园。
科别:景天科
学名:Kalanchoe blossfeldiana
别名:家乐花、矮生伽蓝菜、圣诞伽蓝菜、寿星花、布洛斯费尔第安那高凉菜
英文名:Flaming Katy / Christmas kalanchoe /
Florist kalanchoe / Madagascar widow's-thril
特征:原产于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株高40厘米,叶圆形或椭圆形,深绿色,叶片边缘为钝齿状,长约二至八厘米,肉质叶的边缘略带红色,叶面光亮,终年常绿。对生花簇生,原种花为单瓣红色,但人工培育的花色多,有红、橙、黄、紫等多种颜色,花期较长,花期为冬季至春季,约为十二月下旬至翌年五月,并且开花量大,近年培养出重瓣花品种,在园艺上逐渐取代单瓣花品种。由于长寿花临近圣诞节及中国的春节开花,于是成为常见的节日花卉。
拍摄地点: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的花穹。
科别:马齿苋科
学名:Portulaca
molokiniensis
别名:云叶、金铖木
英文名:Molokini Portulaca / 'Ihi
特征:原产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主产南美,世界多地可栽培。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因肥厚的叶片排列整齐酷似铜钱而得名,是近年流行的优良室内观叶植物。株高50至80厘米,地下有肥大的块状茎,直径5至8厘米;地上部分无主茎,羽状复叶自块茎顶端抽生,每个叶轴有对生或近似对生的小叶6至10对,叶片卵形,厚革质,绿色,有金属光泽。佛焰花苞绿色,船形,肉穗花序较短。金钱木叶形叶色较美,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拍摄地点: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的花穹。
科别:大戟科
学名:Euphorbia
grandicornis
别名:大角大戟
英文名:Cow’s Horn / Big Horned Spurge
特征:原产肯尼亚至南非,灌木状多肉植物。株高1.5米,株幅1米。茎分枝性强,3棱,淡绿色,节状收缩,棱缘波状弯曲,生有叉状硬刺,长2.5厘米,淡褐至灰色。顶生聚伞花序,花杯状,黄绿色。花期春季至初夏。
拍摄地点: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的花穹。
科别:胭脂树科
学名:Bixa orellana
别名:红木、臙脂树、口红树
英文名:Lipstick tree / Annatto / Kesumba /
Achiote
特征:原产自南美洲,传播到了亚洲的许多地区。这是热带地区最有名的染料植物。多年生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树皮呈灰白色,有白斑,叶具长柄,互生,心形,先端锐尖,近於全缘,两面平滑。圆锥花序顶生,密布褐色短毛;花瓣
5 片,粉红色,萼形小,不整齐二裂,基部具腺体 5。蒴果扁三角形(鸡心形),密被软刺,其红色外种皮为良好之胭脂材料。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经常需要用到胭脂树红来制作菜肴。中南美洲的一些土著居民用它来制作人体彩绘和口红。因此有时红木也被叫做“口红树”。成熟的红木果实呈褐色或红褐色,外面覆盖着坚硬的短毛,果实完全成熟后就会裂开,露出里面深红色的种子。虽然可以产生可食用的胭脂树红,但是果实本身并不可食用。因胭脂树材质轻软、结构粗,故加工容易,供建筑和家居等用材。
拍摄地点:新加坡植物园。